百名员工一年可以创造出多大的价值?还差10天才满周岁的安徽共生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平台交易额接近12个亿,营收超过3亿,税收近3000万元。对于这样的发展速度,该公司董事长、CEO卢立新毫不惊讶,他认为这正是产业互联网创造价值的直观体现,“与其说是传奇式增长,倒不如说是厚积薄发”。
物流“老司机” 试水“互联网+”
去年1月16日,共生物流平台上线,模仿还是创新?这对卢立新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我们创始团队都是物流‘老人’,我在传统物流企业呆了20年。”但是,长期浸淫在传统行业的卢立新挑头干出来的共生物流却没有一点“老物流”的影子。
在共生物流公司,记者看到一块硕大的显示屏几乎占据着整面墙壁,屏幕上的蓝色、红色数字不停地闪烁跳动;年轻的员工们坐在自己的桌前敲打着键盘;公司楼下没有一台货车,找不到一个司机。
这宁静的背后却是物流平台每一秒数以万计字节的大数据处理。“平台目前已吸引了600多家物流企业,4万多名货车司机注册,线路覆盖了12个省近40个地级市,平均十几秒就有一单物流交易在共生平台上完成。”卢立新介绍,依靠手机app、微信端和pc端,共生物流平台开发的互联网产品已经渐渐成了全国物流从业者离不开的赚钱小能手,“我们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来处理解决传统物流产业能耗高、环节多等‘痛点’,创造了‘B2B2车’方式的第五方物流平台。短短一年时间,共推出了好运、共发展、共发财等12个互联网产品,7个入口。不仅满足了从货主、物流企业到司机等传统物流产业链上各环节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而且通过资源配置、优化流程,重构了传统物流环节,创造出了新价值。”
他们的创新到底体现在哪里?创造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卢立新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传统的物流环节异常繁琐,大量的成本花在了车找货、货找车的匹配上。如果物流公司和货主使用共生物流的app平台发布订单,合适地点的货车司机可以直接抢单,不仅运费比线下便宜了7%左右,而且同时降低了货车司机的空驶和等待等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货主花出去的费用降低了,司机拿的也多了。我们再将保险、加油等增值服务优化进流程,就会带来更多的新价值。”
勇敢打破“唯速度论” 科学发展才能长期生存
共生物流的发展速度可以用一路高歌来形容。去年1月16日上线,3月平台交易额超2000万元,4月超过5000万元,5月交易额较4月增长130%,6月单月交易额突破1亿元大关……但6月份以后,共生物流明显放缓了速度。这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新业态中显得尤为另类。
卢立新解释说,放慢脚步其实也是一种战略。昙花一现的互联网企业比比皆是,共生物流不希望成为之一。他说:“呈现几何级增长的数据并不能代表物流平台的真正价值。能够为用户创造显著的短期收益和稳定的长期价值的企业,才能在以共享为导向的产业互联网发展浪潮中扎稳脚跟。因此,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是更着眼于用户价值与公司盈利的平衡。”
在这一过程中,共生物流不仅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物流需求方、物流服务提供方和物流资源提供方建立广泛联系,形成智能化匹配、透明化交易的基础产品,同时,依靠全国数万名注册用户贡献的大数据,推出了共发财、共融、共创、共云等衍生产品。通过广泛合作,为物流从业者提供融资担保、保险理赔、风险管理等增值服务,让用户得到真正实惠。
独木难成林 百花齐放春满园
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在芜湖这块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像老卢这样的创新创业者越来越多。
一年前落户芜湖时,卢立新还有些思想包袱。“担心这里没有人才,没有资源。”但是实践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依靠市、区两级政府出台的系列人才招引政策,共生物流吸引了一大批人才从上海、广州、杭州远道而来。同时,科技、商务、金融等相关部门经常现场办公,积极联系协调,帮助企业申报项目、解决问题。“这里政策实、环境好,企业只要甩开膀子干事就行了。”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过程中,我市将以高端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资源集聚作为新动能的发力点。截至目前,全市正在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35家。这些企业成长性好,将构成芜湖经济的新生代。以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角,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经济版图上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371.4亿元,增加值741.7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5.9%,占比高于全省15.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
共生物流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其所在城区镜湖区的产业发展思路。“十三五”期间,该区将互联网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集中力量在产业互联网领域谋求突破。作为该区招引的优质项目,驿盟物流启动全国26个园区线下布点,预计全年平台交易额5亿元;保腾网络科技设立运保通平台项目,创新保险服务模式,2018年预计营业收入4亿元。目前,包括共生物流在内,全区互联网企业超过200家,一条中心城区的发展新路正在越走越宽。
记者 汪维明 杨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