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山区委、区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大力实施“创新引领、生态为先、四化互动、开放共享”四大战略,以打造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区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的现代化滨江城区为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2018年1-9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6%。
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0.6亿元增至2017年的146.5亿元,年均增长27.0%;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0.6亿元增至2017年的28.2亿元,年均增长4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0.3亿元增至2017年的535.1亿元,年均增长97.5%……这组数据仅是三山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为聚集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山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三重一创”建设为抓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引进创新人才,进一步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突出企业服务、创优营商环境,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
目前三山区产业集聚凸显。一是先进装备制造业,集中了中联重科现代农机、集瑞联合卡车、玉柴联合动力、芜湖造船等40余个重点项目,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二是新材料产业,芜湖新兴铸锻产业园、格力精密铸造、东方雨虹新型防水建材、安美利特真空石环保新材料、格丰环保材料、中机精成轻量化材料等项目建成,融捷康宁柔性饰材、索立牢防松材料等项目落户;三是电子电器产业,以格力电器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增长势头强劲;四是食品药品业,双汇食品、华润雪花啤酒、双鹤药业、先声中人药业等企业发展迅猛;五是现代物流业,中外运集团和新加坡吉宝讯通投资的三山港务物流、海螺集团投资的油品和综合物流、宇培物流、宝特铁路物流园、皖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等项目投入运营。华电芜湖发电公司、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信义光伏电站等电力项目,助推区域经济发展。这些产业正在实现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联动发展。同时,芜湖星辉科技产业园、芜湖创业大街、科创中心等优质项目载体承接高科技制造及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落户。三山区产业发展展现强大生命力。三山区已成为国内一流企业聚集,知名品牌荟萃的产业新城。
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加强政策服务,抓好省市关于制造强省、“三重一创”、科技创新及扶持产业发展“1+5+6”政策等重大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完善区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进一步健全“一企一组一策”帮扶服务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土地、人才等难题。落实政银担、税融通、续贷过桥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金融政策落实完成率位居全市第一。加强投融资服务,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有序推进企业上市挂牌。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运行,优化涉企服务能力。严格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发挥重大项目带动引领作用,格力商用热水器等项目建成投产,华电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兴铸管绿色智能制造项目等项目开工建设。
聚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围绕“三重一创”建设,立足产业前沿,抢占行业制高点,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产品种类居全国第一位。上半年,在全国农机市场整体下滑的形势下,现代农机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7%。中联重机获批组建“农业部南方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落户,森米诺低温循环式环保型谷物烘干机、特种农业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一期项目、苜邦秸秆打捆机项目、胜牛耕整地机械农机装备生产线项目等项目建成投产。新材料产业不断壮大,卧牛山保温装饰一体化板及XPS生产研发、远景塑胶年产500万套家电注塑件、通利预应力等项目加快建设,祥欣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宝特铁路物流综合基地项目、融创玉兰公馆、峨桥瑞丰茶博城、华仑熙华府、华强悦山府等项目进展顺利,弋矶山医院三山医养结合示范园区、皖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等项目有序推进。
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速集聚高端人才资源。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格力电器、玉柴联合动力荣获省工业精品称号,恒安纸业荣获市政府质量奖,玉柴联合动力、卧牛山新材料申报省“数字化车间”。组织芜湖造船厂申报海洋工程装备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积极推进安徽省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格丰环保科技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中机精密、艾威医药、三普重工等3家企业申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家企业3个项目申报国家重点研究专项项目。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三山区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社会保障不断提标扩面,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医疗救助、特困群体困难帮扶和临时生活救助。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人口计生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开展“深督导、重化解、促落实”专项行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深化“平安三山”建设。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编制《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三山)经济带实施方案》。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交办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大力推进长江干流岸线集中专项整治,共拆除黄砂经营点(站)6个、修造船厂7个,实施生态复绿补绿增绿。全面开展固废排查工作,落实“清废行动2018”要求,全面开展固废排查工作。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广餐饮油烟净化处理,加强对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的严管严控。坚决关停“散乱污”企业。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整治。
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实力三山、活力三山、魅力三山、和谐三山”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区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的现代化滨江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三山区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试点区”“全省科普示范区”“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全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全省民生工程先进区”和“安徽省平安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