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素有“皖之中坚,长江巨埠”美誉,是全省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全省制造业重要基地。近年来,芜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成为芜湖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奇瑞汽车驰骋天下,海螺水泥亚洲第一,机器人制造业“言必称芜湖”,首架钻石飞机直冲云霄,庞巴迪单轨列车驶向世界……一枚枚沉甸甸的创新硕果,彰显着芜湖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无限活力和澎湃动力。2018年,芜湖更是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跻身长三角前十,城市创新竞争力位列全国第38位。
创新禀赋 一脉相承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浩浩长江穿城而过。现辖四县四区和2个国家级开发区、8个省级开发区。芜湖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在省内经济总量仅次于省城合肥。
芜湖自古就有创新的血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芜湖就开始了铁的冶炼与铸造。宋代芜湖冶炼走向鼎盛,史称“铁到芜湖自成钢”。北宋时期,芜湖创新采用“二元配方”的工艺,在国内首次成功烧制出高质量的青白瓷。明代芜湖成为当时的印染中心,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明末清初,著名工匠汤天池创立“芜湖铁画”,“以锤代笔、以炉为砚、以铁做墨、锻铁为画”,被誉为“中华一绝”,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代芜湖为四大米市之首。新中国成立后,芜湖成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轻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之初,芜湖的“傻子瓜子”曾被邓小平同志3次提及,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报春花”。1995年,奇瑞汽车在一片荒滩、数间陋室中诞生,成为国内最大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和乘用车出口企业,中国民族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创新,让芜湖的发展始终动力澎湃。特别是近年来,芜湖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先后获批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和改革开放40年最成功的40个城市之一。芜湖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在长三角城市中排名第十。
创新芜湖 方兴未艾
创新,在芜湖,已经融入城市血脉,变成了全市上下自觉的行动,而建设创新型城市更是成为芜湖面向未来毫不动摇地坚定选择。
天道酬勤,芜湖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支持。去年4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芜湖市委、市政府印发《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芜市发〔2018〕14号),市政府制定《芜湖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芜政办〔2018〕29号),明确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市政府与省科技厅开展厅市会商,就打造产业创新中心、支持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7项议题进行协商合作。
为高位推动示范区建设,芜湖制定《芜湖市2018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要点》(办〔2018〕26号),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市政府对县区(开发区)和相关市直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优化政策供给,对2017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等创新政策进行了修订完善。全年兑现省自主创新政策7260万元、市创新政策资金1.68亿元。
为加速创新资源集聚,我市面向全球广泛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新引进团队76个。我市经验做法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同时,着力构建技术转移体系,制定《芜湖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合作对接活动30余次,全市科技成果登记数812个,位居全省第二。吉林大学、江苏大学在我市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技术合同登记金额64.4亿元,同比增长28%。成功举办2018芜湖大院大所合作暨科技成果对接会,中国工程院蔡鹤皋院士、中国工程院贲德院士、中国科学院郭光灿院士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0余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代表出席开幕式,正式签约项目达42个。
在创新平台的有力支撑下,在政府政策引导支持下,芜湖加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精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全市新增高企130家,为近五年最好成绩。新增高新技术产品213个,总数达1207个。围绕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2项,资金2000万元。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4005万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7%,创历史新高。完成第三批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4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共计8300万元委贷资金转为补助资金。
从创新能力的数据指标上看,芜湖同样表现不俗: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2.1件,位列长三角第九,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东旭光电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东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完成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26个项目获2018年度省科技奖。111项成果(产品)入选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创新成果展。
转型升级 创新引领
芜湖产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等四大支柱产业。以创新为引领,芜湖蓄力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通用航空、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生命健康、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互联网及共享经济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今,在精心培育下,芜湖的战新产业已经开出了绚烂之花: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稳步上涨,埃夫特公司成为中国工业智能机器人的扛鼎之作,完成对意大利CMA等四家公司的并购,六关节机器人销量稳居全国第一。现代农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联重机公司与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吴恩达及其团队签署合作协议,获批组建“农业部南方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通用航空产业获批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中电科钻石飞机成功首飞,成为国内首家“国外TC+中国PC”飞机制造企业,钻石飞机实现“安徽造”飞机首批交付。奇瑞新能源正式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全国首台全铝合金车身“小蚂蚁”车身高强度铝合金应用比例高达90%以上。奇瑞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
新兴产业逐步接棒,渐次挑起芜湖产业大梁。机器人、新型显示两个产业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通用航空等4个产业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芜湖还培育发展了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等5个市级基地。扎实推进太赫兹芯片、肺动脉高压创新药物产业化、量子通信、纳米环保材料及一体化装备研发生产和制造、跨座式单轨及APM车辆、新一代汽车电子创新平台及产业化、机器视觉自动缺陷检测仪器产业化、智慧安全视觉产业化8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专项。
融入长三角 创新再出发
2018年6月1日,2018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G60科创走廊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上海松江区,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江苏苏州,安徽宣城、芜湖、合肥在沪签署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有力载体,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为芜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芜湖市专门成立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并编制《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芜湖实施方案》《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芜湖工作要点》。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产业联盟在芜成立,我市加入G60科创走廊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化与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合作,在上海虹桥商务区建立城市展厅。复制推广四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关检融合统一申报。
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芜湖将推进创新协同,扎实推进全创改、合芜蚌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与兄弟城市协同完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全力推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合作,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关联性、配套性、互补性,推动产业集群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面向未来,芜湖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部署,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努力在下好创新“先手棋”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奋力打造现代化创新之城。